一、杨春时与现代性
现代性与文学思潮
五四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端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中国现代文学贵族精神是缺失与平民主义的偏向
贵族精神与现代性批判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鲁迅的贵族精神与胡适的平民精神
开展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
苏联文学理论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修订)
抗战时期苏联文学思想的强化和中国化
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国新古典主义
1.1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的总体构成
1.2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错位和复位
2.1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模式之演进
2.2中国道德的转型
2.3文化转型中超越层面的缺失及其代价
3.1自由主义之命运
3.2保守主义的兴衰
3.3从民族主义到国家主义
3.4从科学主义到意识形态主义
3.5从平民主义到民粹主义
4.1中国哲学的失落与重建
4.2超越实践哲学,走向现代哲学
5.1关于审美现代性
6.1中国现代文学的前现代性
6.3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
7.1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
7.2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寻根
7.3中国知识分子的四种类型
8.1新保守主义与新理性主义批判
8.2“现代性批判“的批判
9.1五四文学革命的反思
9.2五四与狂人人格
二、杨春时与后实践美学
5.4现代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
5.3超越实践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
6.4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席勒:主体间性美学的开拓者
主体间性理论的自然主义取向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
美的主客观性问题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修改稿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意义
实践乌托邦批判
实践乌托邦再批判
杨春时访谈录
意识结构与审美意识
中华美学的古典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从信仰主义到审美主义
主体间性的领域与美学建构
世俗的美学与超越的美学
关于文学的主体间性的对话